发布日期:2025-01-05 08:25浏览次数:
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6月底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社交媒体如何改变我们对事件的看法,现场社交媒体如何改变我们对事件的看法,两万余名民众观看了长征七号社交媒体如何改变我们对事件的看法的发射瞬间,而通过腾讯网视频直播线上收看火箭升空盛况的网民则超过300万。
“我们还做了一部创意短视频解读长征七号九游娱乐,3天的播放流量达2000多万次。”腾讯网政务民生中心副总监、科普信息化项目负责人张谦女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过去一年,所有‘十万加’的科普事件,一定是与社会热点相关的。”张谦说。
她为记者提供了一份是由腾讯公司和中国科普研究所共同完成的分析报告,上面记录着2015年科普热点Top5(关注人数%),分别是——雾霾及其成因(23.9%)、“地球的表哥”被发现(18.5%)、天津爆炸成因(17.9%)、屠呦呦获诺奖(11.2%)以及MERS疫情(10.2%)。
“一个重要但纯粹的自然科学发现,在社会化媒体上能产生多大的热度?”这是国内知名泛科技主题网站果壳网总编徐来的发问。当时,果壳网的一篇有关科学家探测到引力波的文章《今晚的“大新闻”到底说了个啥九游平台》,发布不到24小时,阅读数达到200万,点赞近两万。
“生产‘百万+’科学文章,前提是科学家们了不起的工作,科协等机构和科学传播同行努力营造的关注科学大背景是土壤。”徐来说。
如今,众多的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科普方式层出不穷,张谦告诉记者社交媒体如何改变我们对事件的看法:“新闻应用、微博等资讯类媒体是用户了解科学热点事件的主要渠道,占比为 60.1%。”
她还特别强调了社交化、视频化在新型科普传播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移动互联网网民科普获取和传播行为分析报告》指出:图文资讯是用户普遍更接受的科普内容形式,这与图文资讯获取的便捷度有关;而33%的用户更偏爱视频类的科普内容,互动社区以及游戏形式分列三、四位。
尽管“互联网+科普”令知识的获取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张谦并不认为这是对科普传播的一种颠覆,相反,会是很好的补充:“通过浅阅读、视频直播以及游戏互动等方式,大家会对热点事件背后的科学知识感到好奇,加之如今获取知识的门槛越来越低、渠道越来越多,‘互联网+科普’无疑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
一项数据正好验证了她的话:科学搜索指数日均值由2011年第一季度的2517175增长到2015年第一季度的6992853,同比增长178%。
分析这背后的原因,张谦认为是因为科学传播的内容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二次传播。“比起明星八卦,科普是一种正能量,对转发者本人的形象也是一种加分”。而这样的传播效应在她看来九游APP,正是互联网+科普的机会。
想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势必要做出改变。如今,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在互联网+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徐来觉得,媒介权力下行对科学(传播)这样的精英文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越是逆境,越需要能力上的提升和方法上的突破”。
“今天的中国网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媒体对于热点事件的科学解读,我们需要更多科学家以及专业机构在热点事件中发声。”张谦说,“政府在应急事件的处理上已经非常成熟,但我们依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家回应热点事件的机制。未来,我们希望媒体或平台能够与科学家以及科研机构实现良好的连接,在突发事件、热点事件中,让科学家拥有话语权,也让网民获取更加专业的科学解读。”